肾脏的重要生理功能是生成尿液,因此尿液中的变化,对于反映肾脏的生理与病理具有很大的作用,是诊断肾脏病的重要指标。一般来说,肾脏疾病大都有尿液的改变。肾脏病人进行尿液检查的项目,除前面介绍的尿蛋白、尿量、尿红细胞等化验外,还必须做以下一些化验,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。
(1)尿比重:采用尿比重计进行测定。正常尿比重波动在1.015~1.025之间。早晨尿比较浓缩,因此比重较高,常在1.020以上。尿比重与尿中所含溶质的量成正比,当尿中含有过多的蛋白质、尿糖时,测出的比重值较实际尿比重高,因此必须进行校正。校正方法是,尿蛋白每增加1克/分升,所测的尿比重应减去0.003;尿糖每增加1克/分升,所测的尿比重应减去0.004。尿比重还受尿量、气温、测时室温的影响。当大量饮水,尿量增多时,尿比重减低;当高温,汗出较多时,尿量减少,尿比重增高。测尿比重时,因新鲜尿温度常高于室温,故一般在30分钟后测定。如果室温与比重计上的标准温度不一致时,测出的尿比重亦应当校正,即室温每高于标准温度3℃时,将所测得的尿比重加0.001;当温度每低于标准温度3℃时,将所测得的尿比重减0.001。尿比重可以反应肾脏的浓缩功能,当尿比重固定在1.010±0.003时,称为等强尿或等渗尿,说明肾小管浓缩功能严重受损或丧失。凡是可以影响尿中溶质的变化,或导致尿量改变的疾病,其尿比重都会出现相应的变化。
(2)尿酸碱度(pH值):常用pH试纸或pH计来测定。正常尿一般为弱酸性,pH值为6.5左右,由于饮食等的影响,有时可是中性或弱碱性。在疾病或用药时,可出现酸性尿或碱性尿。当肾小管酸中毒时,尽管酸中毒很严重,但尿PH值并不相应地降低,这对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。
(3)尿沉渣检查:所谓尿沉渣是指尿液进行离心后,弃其上清液而留下的沉渣。尿沉渣除了检查红细胞之外,还应进行以下几项检查:
①管型:管型是蛋白质在肾小管中凝固而形成的柱状物,其大小及粗细程度,取决于形成的部位。尿中有大量管型时,说明肾实质有病理性改变。在剧烈运动、心功能不全,高烧、使用麻醉药时,尿中可出现少量透明管型。管型多在远端小管中形成,若在集合管中形成,其管型较一般管型大几倍,多在慢性肾功能不全时见到,故又称为肾衰管型。透明管型是由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的Tamm一Horsfall蛋白凝固而成,在肾脏病人的晨起浓缩尿中多见。当管型中嵌入细胞成分时,称为细胞管型。主要有红细胞管型、白细胞管型、上皮细胞管型。红细胞管型中的红细胞若已崩解,呈红褐色的均质性的管型,又称为血液或血色素管型。凡尿中出现红细胞管型,说明肾内有出血病变,在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肾炎中均可常见,白细胞管型多见于急性肾盂肾炎、间质性肾炎。上皮细胞管型是嵌入肾小管上皮细胞而形成的,肾脏病损害及肾小管时,可以见到。有时在管型中可以见到多种细胞成分,称之为“混合细胞管型。”当细胞崩解形成颗粒而嵌入管型中形成的管型,叫做颗粒管型,说明肾内有郁滞,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、肾盂肾炎等。当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、肾功能不全或肾淀粉样变性时,细胞管型在肾小管内长期留滞,或淀粉样变性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溶解,可出现蜡样管型,提示肾小管严重受损。在脂性肾病时,脂肪滴进入管型基质中,可见到含有大量脂肪滴的“脂肪管型。”
②细胞成分:尿沉渣检查时的细胞成分除红细胞外,还有白细胞、上皮细胞。正常离心尿每高倍视野白细胞不超过5个,当尿呈碱性时,白细胞易被破坏,这在检查时应当注意。当白细胞形态发生改变且细胞内含有许多颗粒,内部结构不清时,称为“脓细胞”。当尿中出现大量白细胞时,提示泌尿系感染如肾盂肾炎、尿道炎、膀胱炎等,肾小球肾炎、肾间质炎症、肿瘤以及尿路邻近组织炎症,或妇女白带等污染尿液时,尿中亦可见异常数量的白细胞。正常尿中亦可有少量上皮细胞,当泌尿系统有病变时可以出现大量上皮细胞,根据其形态不同,可以判断病变的部位。如小圆上皮细胞在肾小管病变时多见;尾状上皮细胞在肾盂、输尿管、膀胱颈病变时见之;扁平上皮细胞(鳞状上皮细胞)在膀胱、尿道病变时可以增加。为了更准确地进行尿沉渣中细胞 成分的定量检查,目前方法比较多,如每立方毫米尿内细胞计数、1小时白细胞排泄率计数等检查方法。而最常用的是爱迪氏计数(12小时尿细胞计数),测定夜间12小时浓缩尿中细胞成分、管型等。正常时爱迪氏计数红细胞为0~50万;白细胞应少于100万;透明管型少于5000。